目前分類:佛教論述 (17)

瀏覽方式: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

初學者是指對佛法完全陌生的人,這種人要讀「妙雲集」的話,該從何開始呢?「妙雲集」共有二十四冊,約三百五十萬字左右,上編七冊、中編六冊、下編十一冊。初學者若看佛書,要看深入淺出的書。下編第十一冊「佛法是救世之光」中,有幾篇文章極宜於初學,可以讓對佛法完全陌生的人瞭解佛教的人生觀、道德觀,以及佛教對生命的看法、對宇宙的看法等;這些都是初學者應在最短時間內先去把握、瞭解而建立的信念,知道一個佛教徒所該建立的健康而正確的人生觀、生命觀、道德觀、宇宙觀。該書首篇文章即名「佛法是救世之光」,最宜先看。另有一篇「人生的意義何在」,處在繁華忙碌的都市中,我們有時會相當茫然,到底人生意義何在?如果是生活在富貴順境中的人,或許還不會想到這個問題,等他人生受了波折、歷練後,衝擊紛至,那時更會面對人生好好做一番思考了,同時困惑也將不斷發生,到底人生意義何在?人生總是要經一番歷練才能成熟,而此書即能簡明扼要的點出人生的意義。此外,另有一篇「切莫誤解佛教」,針對一些傳統或習俗而造成的錯誤觀念,給予深入淺出的解釋和說明。下編第十一冊有許多較淺、較通俗的文章,都是很適合初學者看的,如「佛為救護我們而來」、「佛學的兩大特色」等都是很好的。接著應看中編「成佛之道」,該書共有五章,初學者頂多看到第四章,最好看到第三章即可,第一章「歸敬三寶」、第二章「聞法趣入」、第三章「五乘共法」都是初學者可看的,至於第四章「三乘共法」,因講到小乘的解脫道,算是較深的,對十二因緣、四聖諦等佛法觀念,都有深入的解說。最後一章「大乘不共法」因需有相當基礎才能懂,初學者可不必看。接下來可看下編第六冊「我之宗教觀」,該書第一篇文章即是「我之宗教觀」,有點像比較宗教學。關於比較宗教學,北投農禪寺聖嚴法師曾寫過一本,是相當好的一本書。聖嚴法師的較屬於學術性著作,印順導師的則較屬於宗教性著作,有他個人的觀點,可以說整套「妙雲集」,都充滿了導師相當濃厚的宗教觀點。該書中有一篇約三、四萬字的「修身之道」,是專門寫給深受儒家傳統思想薰陶的人看的,此書能很客觀的比較佛法和孔孟思想,而顯示出學佛的特色。如果是深具西洋宗教觀念者,導師有一篇「我怎樣選擇了佛教」,該文敘及他在大陸時曾參加過許多教會的研究活動,後來因在理性的探討方面無法得到滿足,而走出西洋宗教。進而研究老莊之道,才由老莊之道轉入佛教。

看過以上三本書之後,第四本可以讀中編第一冊「佛法概論」。雖然現有的概論、綱要性佛書很多,如蔣維喬的佛學概論等,都是很好的。但導師的這一本,卻是完全與眾不同,該著原有另一個名字叫「阿含講要」,是導師在太虛大師於四川創辦的「漢藏教理院」任教時的講義,加以改編而成的。事實上該書完全是原始佛教「阿含經」的思想,全書二十章,所有引用的經文,全部都出自「四阿含」。如果有人覺得「阿含經」不好讀,太過於繁瑣、深奧,則不妨來讀這本「佛法概論」。凡是該書所引用的「阿含」經文,可以說全是「阿含」之精華重點所在,有興趣研究原始佛教者,這本書一定要讀。通常佛教概論的書,多像蔣維喬的方式,從印度的思想源流如「吠陀」、「奧義書」等著作上去介紹佛教的思想,然後介紹佛陀的早期思想,到部派佛教,到南傳佛教、北傳佛教等等,將各宗派的代表人物、經論、思想,加以介紹。一系列介紹下來,就成了一本概論。而導師的「佛法概論」則完全不採此方式,他完全針對佛教的義理去寫。我曾試將此書分段,而可將之分為「信、解、行、證」的四個段落,所以我覺得該書極適合初學者閱讀。

接著可繼續讀下編第一冊「佛在人間」,此書最殊勝處,即在表彰六道中唯有人道可以學佛,唯人道有佛法,所以人道其實勝過天道,所有過去佛、現在佛、未來佛都是在人間成佛。此書特別發揚出原始佛教的精神,而且把人間佛教的精神和大乘菩薩道精神遙遙相應,配合起來。真正的人間佛教不是藏身山林的佛教,要走入社會才能實現菩薩道人間佛教的理想,但為了避免其俗化,必要有相當的反省與自覺,以保持其超拔的另一面。「佛在人間」對此有相當好的見解,值得大家用心去看。

此外下編第八冊「教制教典與教學」,則是最適合出家人看的,該書有數篇文章,對初發心出家者極好。告訴我們怎麼做好一個出家人,出家後該學些什麼,以及要作那一類的出家人,如何報佛恩才不失為出家人本份等問題。該書「論佛學的修行」、「談修學佛法」、「論僧才之培養」等,都是極好的文章。其實在佛法的修持上,出家或在家,並無絕對的差別關係,重要是修持的本身。

再來還有一本書,也可以放在初學者閱讀部分,就是下編第二冊「學佛三要」,該書首篇「學佛之根本意趣」及「生生不已之流」、「信心及其修學」、「慈悲為佛法的宗本」、「菩提心的修學次第」等文,都是初學者可看的。此書最後三篇的「慧學概說」、「解脫者之境界」、「佛教的涅槃觀」,都是相當有深度的文章,對初學者而言較困難。本書前八篇初學者都可看,尤其「自利與利他」一篇,該文討論了學佛者都會碰到的問題:到底是先自度還是度人呢?一般人常以為要先自度才能度人,如俗語「泥菩薩過江,自身難保」,即代表了一般人對此問題的觀點。其實未必如此,該文以經為證、以古大德為證,提出許多例子,告訴我們縱使自己還有煩惱尚未解脫,也有能力使人解脫。「妙雲集」二十四冊,每冊中都有深有淺,很難指出到底那本較淺,適合初學者,以上所說,只是一個概略的介紹。 《怎樣讀「妙雲集」》p.8-13


lihungle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論淨土宗的四大特色
于海波

lihungle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【淨土宗簡介】

宗,為「尊」、「崇」、「主」之義,引申有「獨尊」、「統攝」、「唯一」、「最勝」等義。亦即:在佛說一切法門中,獨尊某一法門為主,並以此統攝其餘所有法門之教義體系及教團組織,即稱為「宗」,也稱「宗派」。

lihungle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聖嚴法師:《印順長老的護教思想與現代社會》
作者:恋战michel  •  所属话题:印顺法师

印順長老的著述之多而且廣,在世界佛教史上是難得一見的,但他既不是為了做學問而著述,也不是為了生活負擔而煮字療飢,更不是為了求名眩世而寫作,乃是為了正法住世,為了正本清源,為了闢邪顯正,為了向我們這個時代社會,指出何者是正確的佛法,何者是被人扭曲了的佛法。由於不斷地出現各式各樣的相似佛法,乃至以非法為正法的現象,以致印順長老也有了各個層面及各種焦點的論作,好像泉湧似地滔滔不絕。這是我們在討論印順長老的思想之時,所不能忽略的事。 

lihungle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佛教圖書館館刊 第五十二期 100年6月

lihungle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法會因由分第一

如是我聞:一時,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,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。爾時,世尊食時,著衣持缽,入舍衛大城乞食。於其城中次第乞已,還至本處。飯食訖,收衣缽。洗足已,敷座而坐。

lihungle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2) 人氣()

在許多佛書裡,每提到布施,都說要做到「三輪體空」,「三輪清淨施」。這兩句話的解釋,就布施言,惠施者、受施人、以及所施之物,謂之三輪。行施後,此三輪不存於心者,則名為三輪體空;若無此三輪之相,則叫做三輪清淨施。
反過來說,在布施之後,行布施者的心中,存著我是誰?你是誰?我是大富翁,你是乞丐,太貧窮了,所以我才布施一碗飯給你;或因為你是一個大和尚,大法師,有名氣,所以我才供養你。如果心中存此三輪之相,便是有相三輪。三輪不空,不能算是成就布施波羅蜜行,也不能算是三輪清淨施,雖有福德,很小很小,正如花盆裡種了大果樹的種子,這株果樹是有限制,長不大而定然沒有果實收成的。

lihungle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第六課 十二因緣(二)【十二因緣與四諦的關係】 

lihungle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摘自:(阿彌陀經)釋《法然上人全集》 編譯者:慧淨法師

「歡喜信受」者:聞此念佛往生法門,深信勝解,不敢以生一念疑謗也。諸大菩薩、諸大聲聞,猶以如是,況凡下人乎!然今有人,聞念佛往生教,叨生誹謗不信,如是之人,極惡闡提。故善導以念佛三昧,相對一切解脫法門,釋判出離遲速勝劣。其文云:

lihungle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  • Nov 17 Tue 2015 08:59
  • 戒疤

戒疤

出家人頭上點,叫做戒疤。

lihungle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什麼是五欲?

欲,梵語chanda或rajas,指對於特定對象產生希望欲求的精神作用。五欲指財、色、名、食、睡等五種慾望。 《大智度論》說:“五欲無利益,如狗啃骨頭。”又說:“五欲如逆風舉火把,風吹焚自身。”“諸欲樂甚少,憂苦毒甚多,為之失身命,如蛾赴燈火。”這都是說 明五欲之於人,為害甚大。

lihungle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什麼是五蘊?

五蘊就是色蘊、受蘊、想蘊、行蘊和識蘊。「蘊」者巴利語是“Khandha”,有「集聚」、「一團」、「一群」之義。

lihungle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第四課 吃素與學佛【前言】 

  諸佛菩薩於因地修行時,皆因慈心悲切,不忍眾生苦,故發深誓弘願,慈悲濟世。如觀世音菩薩聞聲救苦,隨機應感;地藏王菩薩立願「地獄不空,誓不成佛」,皆以大悲心,拔苦予樂,廣行饒益。是故,習學佛道者,應當效法諸佛菩薩慈悲濟世之本懷。吃素,即是學習佛陀的慈悲心、平等心的具體表現。

lihungle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第三課 慈悲觀(二)四無量心【前言】 

  眾生無量,菩薩之願行亦無量。所言無量者,無量有情為所緣故,引無量福故,感無量果故。由修慈、悲、喜、捨四無量心故,心量廣大,行願彌堅,即與諸佛感應道交。《楞嚴經》云:「上與諸佛如來同一慈力,下與十方眾生同一悲仰。」以四無量心等持應化,達到無緣大慈,同體大悲,則能拔濟一切眾生,離生死苦,得究竟樂。

lihungle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第二課 慈悲觀(一)七周緣慈【前言】 

  古德云:「一念瞋心起,百萬障門開。」若有瞋恚仇恨之心,則口出惡言,或大動干戈,甚而傷生害命,如此一來,不僅惱害眾生,亦障蔽本自清淨之佛性。瞋恚有如毒火,能壞一切善法功德,損人害己,為墮三塗惡道之根由。是故欲免輪迴之苦,必須調伏瞋惱,方得出離惡趣,得獲安樂。

lihungle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第一課 四威儀【前言】 

  佛門三千威儀,八萬細行,皆不出行、住、坐、臥四者,所謂行如風、立如松、坐如鐘、臥如弓,此四威儀,正是行者日常舉止所應遵循的儀則。

lihungle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第五課 十二因緣(一)【前言】 

  十二因緣,亦名十二有支,「有」即三有(三界),「支」即支分,世間有情於三有中生死流轉的因果,皆不出此十二支分,故名十二有支。緣覺乘(註1)行者即是觀此十二因緣,而證得辟支佛果。十二因緣

lihungle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